年龄大了耳朵不好“听不清”,“脑子反应慢”怎么回事?
2021年11月29日我们知道,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失灵,这种听力损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年性聋。然而,年纪大了带来的老年性聋不仅仅是听不见声音或沟通困难,同时还因为衰老和听力损失,大脑也会受到影响,如反应慢、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障碍,这实际上就是中枢性老年性聋,不是简单用“用进废退”四个字就能解释清楚的。那么,听得到但听不清?又应该怎么有效干预呢?
故事是这么发展的:在娘胎里,就能听到声音…在胎儿发育到约20周时,我们的听觉开始形成。此时,我们能听到母亲发出的较低频的声音,这便是我们初次与父母“相识”。我们也能听到妈妈的消化器官和其他身体部件发出的声音。由于这种联系,建议妈妈采用唱歌胎教法作为第一个声刺激。由于子宫并不隔音,所以我们也能听到妈妈所处环境中的一些低频噪音,这些声音也会被我们所记住。
出生后开始慢慢学习更多声音…我们在孕40周左右出生,随着更多地了解环境并储存为新的记忆,我们的听觉系统逐渐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出生后不久,我们就可以认出妈妈的声音。但是,因为缺乏对爸爸声音的认识和记忆,直到几周后我们才能识别出爸爸的声音。这表明听力是一种学习行为,我们不是一出生就具有完善的聆听能力,而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能将更多的信号从耳朵传递到大脑。
变老前,听力慢慢发展…当成长到1岁左右时,接受的声音信号更加完整,但此时大脑并未发展到成人水平。不过,聆听技能会不断发展,例如识别声音的方向、忍受噪音、在噪音中聆听、参与谈话、跟上语速较快的对话。而这些聆听技能一直到12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从这一阶段开始,我们学习能力、记忆储存和听觉技能仍在继续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变老之前听力是不断在发展的。大约50岁开始,听力“走下坡路”…
听,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觉得它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当我们到50岁左右时,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到60岁时,我们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听力有所下降。到我们75岁时,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逐渐丧失一些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记忆。
听力不好,大脑也开始退化…
尽管听力有所下降,但仍然可以听到声音,不过已经无法在正常水平上感知声音,甚至有些声音可能完全听不到。这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在噪音环境下出现听力问题。例如听不清小声说话,要求人们靠近并说话大声些,误解他人的对话,渐渐调高电视声,变得不再喜欢听音乐,或是在交流时常常觉得被孤立。因为我们听声音以及进行语言交流,都是由人耳和大脑活动所控制的。拥有良好的听力,可以让我们更有社会参与感,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从而提高大脑的活动能力并促进基本的认知功能发展。而如果日常中缺乏声音刺激,大脑会逐渐退化,丧失或减弱处理声音的能力。
中枢性老年性聋发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的下降,大脑也会发生变化,老年性聋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为中枢性老年性聋。当代研究证实,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患病在大约6~7年后也会加速整体和区域脑容量的减少。纵向追踪研究对1100名老年弱听人士进行了长达11年的调查跟踪,结果表明,老年人听力下降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对于保留大脑真实感非常重要,因为认知的过程就代表着人们在思考、学习、记忆、判断和解决问题。
众多研究都表明,中枢老年性聋可能是导致记忆衰退、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一大危险因素。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干预呢?
其实还是看似老掉牙的那句话,听力损失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康复。
验配过程:阳光明媚的周末毛叔叔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门店。毛叔叔年轻是在噪音较高的工作环境中工作,20年前刚退休就发现听力有下降情况。毛叔叔儿女们也非常孝顺当时给叔叔配了一对助听器,但由于后来不小心损坏了中间就没有再佩戴,现在毛叔叔发现听不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经检查右耳为62分贝,左耳67分贝。叔叔在试戴了助听器能听到声音,但明显会反应较慢需要慢些讲话才能听清楚。我们也和叔叔及家人耐心讲解了能听到但听不清的原因,叔叔也表示以后会坚持佩戴助听器慢慢改善听不清的情况。
验配心得:听力损失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康复效果好。
耳聋耳背听不清,健耳听力来帮您!
服务地址:衡阳市雁峰区雁城路15号健耳听力助听器(雁峰广场公交车站)
服务热线:1917672172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