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到助听器的局限性,助听器也有无限可能,你知道在哪吗?

2021年4月14日 作者 健耳听力娄底新化店

随着听力技术的发展,助听器在不断改进,这一点毋庸置疑。

助听器外观上的改变,例如高等级的防水防尘机身;

助听器佩戴舒适度上的改变,例如耳背式助听器中的开放细声管、授话器外置设计,耳内式助听器中的各类型优化通气孔设计;

助听器附加功能上的改变,例如把助听器与世界无缝连接的无线连接功能…….

这些改变,大大提高了弱听人士的可听度和舒适度,但在言语的可懂度上,助听器仍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

1.如何理解助听器的局限性?

虽然近年来助听器在数字降噪、方向性技术等上屡屡出新,但对于有些抱怨“听得到,听不清听不懂”的弱听人士来说,终不免需用“助听器不是好耳”和“听不光要用耳朵,更需靠大脑”来解释。

(1)“听到”和“听懂”是两码事

这个解释不是推辞,更不是为助听器免责,因为听觉功能的“可听度”和“听懂度”依赖于不同的方面。一个声音被“听到”(即可听度),需要引起听神经冲动,从而让大脑感知;而一个声音被“听懂”(即可懂度),则需要引发一种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才能被大脑的语言中枢识别。

(2)“听不到”和“听不懂”

当我们的耳朵听力损失后,不仅仅会削弱耳朵放大声音的能力,即“听不到”,还会伴随有其他重要和复杂的听觉功能损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听觉功能损伤就是降低神经活动的整体水平,且改变大脑神经活动的模式,使大脑不再识别得出改变后的神经活动模式,也就是“听不懂”。

(3)打个通俗有趣的比方

打个比方,把耳朵和大脑之间的沟通看成两个人的沟通。当听力正常时,耳朵和大脑之间对话是用“普通话”交流。当出现听力损失时,在大脑看来,耳朵并不只是降低音量在说话,而是用了一种全新的“外国话”在与大脑交谈。助听器能帮助耳朵提高音量说话(即放大声音),但无法将耳朵的’外国话“翻译成”普通话“。对于大脑来说,此时戴了助听器耳朵就像一个外国话游客一样,虽然说话的声音够大,但只能听”普通话“的大脑终究不明白”外国话“的意思,也就是”鸡同鸭讲“”听不懂 “。

2.着眼局限性,助听器有无限可能!

清楚地了解了局限性的根源,就可以针对性的为助听器注入无限可能——人工智能

(1)机器学习

近年来,”机器学习”的进步已经被用于改善许多技术,包括用于医疗设备。通常来说,“机器学习”被用于识别复杂的数据。运用在助听器上,它可以通过比较听力损失之前和之后的神经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声音转换。但是,”机器学习”不是变魔术,它需要大量的数据作辅垫。

(2)大数据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机器学习”,最近在记录神经活动的实验工具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这些新工具能同时记录数千个神经元,相信能提供所需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大规模电生理学(“大数据”)的结合使用必将为助听器设计的全新方法提供重要机会。

(3)新一代助听器

新一代的助听器将有潜力进行更复杂、更精细的声音转换,而不是仅仅依靠工程师手工设计而来的简单声音转换。如此一来,这些新的声音转换将很可能与听力正常时耳蜗处理的声音转换一致,获得听损前、后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使助听器能够既实现可听度,又恢复言语可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