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调试多次,还是听的不满意?查查关键的五个原因。
2020年12月26日有些朋友在验配助听器的时候,感觉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找验配师调来调去都不满意。这时候,大多验配师会解释是个体差异导致的效果差异,但用户并不买账。那么,助听器为什么调了很多次都不满意呢?就此问题,我为大家做个详细的分析。
1.听力报告存在有效期限的
一般情况下,一份常规的体检报告有效期是一年;但听力报告单就不一样了,通常听力检查报告超过3个月,就会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原则上需要重新测试检查。
听力检查报告可直接反映受试耳有无听力损失,估计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及病变部位,是判断听力损失的标准。如果听力检查报告不准确,会直接导致助听器调试的失败。
2.助听器的型号是否选对了?
我在验配助听器时,经常碰到一些老人因为试戴隔壁邻居或朋友的助听器,觉得这款某品牌的助听器效果好,到店就一定要选指定款,怎么说都说不通,这样好吗?
严格来说,一个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流程,不仅需要准确的听力检查报告单,还要了解客户的耳聋病史,根据听力损失情况、专业的听力障碍分析、助听器的性能、客户的主观感受、还有客户的生活习惯等,来选择合适自己的助听器。
3.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
不少人觉得,戴了助听器就能立即听懂人说话,事实并非如此。
容我先讲一个案例,之前碰到一位很孝顺的孙子,为了能让90岁的太奶奶看电视清楚,听人说话清楚,在太奶奶试戴助听器的过程中,孙子就把手机视频尝试给太奶奶观看,凡是太奶奶听不清楚的,就觉得这个品牌的助听器不好,结果一圈试下来,没有一个助听器能听得好,最后无功而返。这样做,真的能判断助听器的效果吗?
要知道,戴上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一定能听懂语言。佩戴助听器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听得清的。就像一个人刚开始学一门外语一样,开始仅仅是听到声音,并不清楚在说什么,需要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训练,不断积累才会明白到底说的是什么。佩戴助听器也一样,先练习听到然后才是听清楚,不是反复调试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4.耳聋时间过长
如果耳聋时间过长,患者对声音的分辨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就算听到了声音,也不听懂声音的含义,即“听到了但听不懂”。
比如一个长期耳聋的人,最大言语识别率在70%,想要通过多次调试达到100%,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超出了助听器的功能权限。这种情况下,配助听器后无论怎么调试,初步效果也不会好。但是可以通过坚持佩戴适应,来提升对声音的辨别力。所以,听力下降后,需要尽早验配助听器,保持大脑的听敏度,保护残余听力
5.个人听力情况复杂
有一些非典型复杂案例:如听神经病、耳蜗死区、耳蜗疾病等,通过调试后助听器效果还是不明显,这个跟自身的疾病是有关系的,并不一定是调试的问题。
总结了,助听器只是辅助聆听的工具,与自己的耳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在佩戴过程中效果不明显,可及时与验配师沟通,调整康复方案。效果是慢慢积累的,整个佩戴过程调试只能解决一部分,大部分还是需要本人的配合和家人的支持,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