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耳蜗发展史中找疑问?

2021年12月14日 作者 健耳听力湘潭市惠康店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人工耳蜗的历史,为什么要聊历史?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鉴于对历史的思考,我会抛出个人的思考以及疑问?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思考和疑问?

我的历史资料都是来源于网络。我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和全面,我经常见到很多朋友问哪个品牌的人工耳蜗效果好?在我的理解里,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包括国产人工耳蜗都为聋人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我在耳蜗群里认识了各种品牌的耳蜗植入者家长或植入者,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异表现,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让我们开始历史的长河~~~~~~

1800年
意大利Volt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 1855年
法国的Duchenne使用交流电对耳朵进行刺激,听到类似苍蝇在玻璃和窗帘之间飞舞的声音。
1950年
瑞典医生Lundberg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用正弦脉冲刺激听神经,病人能听到噪声。

1957年
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他们将电线与神经连通,通电后病人说听到了“像赌博轮盘”或者“像蟋蟀鸣叫”一样的声音。

1961年
美国医生William House将上述Djourno的论文翻译成了英文,William House博士发明了第一只人工耳蜗。研制了类似的设备并将其植入了三个病人体内。但患者因为排斥反应不能忍受植人体的刺激,最终不得不取出植人体。

1964年
Blair Simmons和Robert J. White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病人耳蜗植入了一个六通道电极。

1965年 Blair Simmons等人把六个电极插入病人蜗轴,发现对不同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

1968年
美国加州大学的Michelson等人发现,使用新型材料制作的耳蜗内电极可以长期并且安全地工作。同时William House等人研制出了单导人工耳蜗。

1969年 William House与Jack Urban协力开发出了第一款可穿戴式的人工耳蜗。William House的这款人工耳蜗仅有一个电极,只为辅助读唇。

1972年 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从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但是单导人工耳蜗由于设计上的局限,其对频率感知和言语识别能力不够理想,因此逐渐被淘汰,到80年代末就很少有人使用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学者Graeme Clark教授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Erwin Hochmair教授分别研发出了可在电刺激耳蜗的多个部位的设备。(值得一提的是Graeme Clark教授可以说是澳大利亚人工耳蜗的创始人, ErwinHochmair教授也可以说是奥地利人工耳蜗的创始人)

1977年
维也纳全球首个微电子多通道人工耳蜗。它有8个通道,每通道每秒10.000个脉冲的刺激率,8个独立的电流源,以及一个22-25毫米插入耳蜗的柔性电极。世界上第一台多通道人工耳蜗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植入。

(图片来自奥地利人工耳蜗官网)
Kurt Burian教授(1924-1996)1977年12月16日,他在维也纳耳鼻喉科大学诊所植入了第一个多通道微电子人工耳蜗植入物。他将柔性电极插入圆窗,插入鼓阶。(图片来自奥地利人工耳蜗官网)


1978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GraemeClark研制出十通道的人工耳蜗,并植入到两个病人体内。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Rod Saunders是其中一位耳蜗植入物接受者,多通道刺激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他的声音处理器开启之后,Rod Saunders兴奋地跳起来,表示他可以清晰的听到语言表达声。Rod的植入体临床成功推动了整个人工耳蜗植入行业的发展。

同年奥地利人工耳蜗制作了6通道和4通道植入物变体。4通道植入物用于同时刺激。

(图片来自奥地利人工耳蜗官网)

1979年

便携式语音处理器诞生,RodSaunders使用便携式语音处理器:(PSP)和手持式麦克风。同年Nucleus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体出现,Nucleus和Cochlear(该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正式成立,也就是现在的澳大利亚科利耳公司的前身),澳大利亚政府将合作开发一种商业化种植体并将其推向市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体。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图片来Graeme Clark Foundation网站,妻子与他对话,当年的麦克风并不像现在这样融入机器)

(RodSaunders康复视频,视频来自Youtube)

1981年

Cochlear科利耳公司成立,总部位于悉尼,由澳大利亚政府提供资金,将Graeme Clark医生开创的种植体商业化。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1982年

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应用Graeme Clark的成果,开发了Nucleus CI22,世界上第一台商业植入体就此问世,同年一名叫Graham Carrick的患者接受了植入。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1984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了人工耳蜗在美国在临床中用于成人。

1985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Nucleus植入体。Nucleus Mini22植入物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场应用许可的多通道设备。批准后的第一例耳蜗植入手术发生在日本。

1985-1986年
全球最早的儿童植入者出现,同样是由澳大利亚科利耳公司提供设备,分别为5岁的Bryn Davies和10岁的Scott Smith!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图为2000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会见第一个商业植入者Rod Saunder,和第一位儿童植入者,佩戴人工耳蜗握手的即为当年5岁植入者Bryn Davies,以及Graeme Clark教授。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 SCIENCE网站)

1986年
ErwinHochmair教授开创了奥地利耳蜗公司Med-EL。

1987年
儿童植入者的年龄被打破,Nucleus被植入到一个叫Holly McDonell的四岁女孩体内!

1990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将病人年龄下限降低到了2岁

1991年
亚洲第一位植入者,在日本东京被植入,同样是科利耳公司提供的设备。同年奥地利耳蜗公司MED-EL推出了品牌第一台耳后语音处理器。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官网)
(图片来自奥地利工耳蜗官网)

1993年
美国人工耳蜗AB于1993年由Alfred E. Mann创立,致力于开发可提高生活质量的植入式病人护理解决方案。

1994年
奥地利植入系统COMBI 40已经上市。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多通道高速率CI,一个8通道系统,高刺激率的CIS语音编码策略。

(图片来自奥地利人工耳蜗官网)

1995年
曹克利和另外两家医院的医生一起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人工耳蜗,接受了人工耳蜗发明者Graeme Clark教授的亲自指导。同年五月,中国第一位人工耳蜗植入者陆峰出现,相信很多朋友认识这位中国第一人!

1998年和2002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将病人年龄下限降低到了18个月和12个月。

2006年6月9日
诺尔康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3日
杭州诺尔康人工耳蜗首2例手术顺利植入。

2011年2月
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中国首个国产耳蜗产品注册证,力声特人工耳蜗主要研发人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


以下是我个人的思考以及疑问?

关于人工耳蜗设计使用70年的思考?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疑问?对于设计使用70年这个说发是否靠谱?以及是否真的能用70年?我们从历史推断即便是1977年第一位植入人工耳蜗的人来推算,截止到2017年才40年?这个70年是如何得到的?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也没用找到更好的资料,至少从历史看,设计使用70年是一个理论结果,并没有得到历史验证!

人工耳蜗植入体20-30年需要换一次的说法怎么看?

曾经我看过301戴朴教授的一个视频,建议20-30年更换一次植入体。我个人非常认同戴朴教授的说法!设计使用70年这件事从历史角度看确实欠缺证据。科技逐渐更新,旧植入体是否能跟得上外机发展?我相信肯定跟不上,即便是新的人工耳蜗外机可以兼容旧机器,从长远考虑旧机器的兼容性肯定有所欠缺或者损失,举个例子好像新一代的苹果手机更新系统,也只会兼容几代主流机型,老旧版本手机用新系统会有卡顿,甚至不能更新,因为旧机器的性能无法带动新系统的流畅使用。如果为了兼容旧的植入体,而牺牲新外机的科技研发,我相信这件事耳蜗公司不会做,从情感上我希望耳蜗公司可以一直兼容旧机型,但回归到现实我不希望他们为了旧的机型,牺牲研发,所以为什么植入体和外机都一直在更新,也一直在做兼容,但20-30年过去,旧的植入体能否满足最新外机的性能?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好?这个无从考证,还需要时间去证明?

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对人体耳蜗无损怎么看?

我曾经咨询过专家,人工耳蜗反复植入对耳蜗是否有损伤?专家告诉我无损伤,可以重复植入!我个人是一个很信仰专家的人,而我确实在上海的交流会上遇见过一位重复植入的成年人,他的状态十分好!人工耳蜗植入耳蜗会形成纤维化,这点是目前都有的共识,但纤维化后移除人工耳蜗是否真的一点损伤都没有?这一点在我心里打一个大大问号?

人体自身耳蜗有没有报废期限?

这一点是我的一个假想,但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想知道答案?我们一直都在谈人工耳蜗的使用寿命,那人体本身的耳蜗在人工耳蜗电流刺激下有没有使用期限?那么回归人体耳朵结构思考这个问题,健全人是靠震动,转化生物电来刺激耳蜗获取声音!人工耳蜗靠的是电池刺激耳蜗获取声音。那么问题来了,电池的电流刺激对耳蜗有没有影响?长期刺激会不会引起耳蜗内部结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长期干农活的人和经常健身拿杠铃的人手上有老茧,是经常外部刺激导致的,皮质变硬,摸东西触感也会变弱。那么电流刺激耳蜗会不会像手上长老茧一样,耳蜗也会有某种变化?耳蜗内部会不会生老茧?或者长期刺激以后对人工耳蜗电流没有那么敏感?短期不会,那么20年,40年,50年,会不会?人体耳蜗有没有被刺激的极限?有没有报废期限?我不是医生也不是科学家,但这个问题我一直希望有人可以给我解答?一直困扰我多时?

人工耳蜗20年内有没有突破?

我在上海五官科医院听过迟放鲁教授的演讲,他说未来的5-10年内,全植入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电池植入,如何让植入身体的电池持续工作,这是目前的最大的难题!他也谈到耳朵干细胞再生,目前我们这一代人无望!我们回顾前面的视频,Rod Saunders 1931年出生-2007年去世,1978年植入人工耳蜗,也就是说人工耳蜗陪伴他过了29年的时光,视频中可以看出78年的人工耳蜗已经完全可以听懂人说话的声音,在过去的39年里,人工耳蜗可以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20年内人工耳蜗一定会有变化,并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耳聋耳背听不清,健耳听力来帮您!

专家热线:17369282468(微信同号)

门店地址: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街道,卫校创业基地,惠康医疗设备,助听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