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0年11月26日 作者 健耳听力湘潭市惠康店

有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已经说得够多了,我为什么还要讲呢?

这方面的科普确实非常多,所以重复的内容我不会多说,我会说一些新的内容,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种听力损失。

想要说清楚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需要一些关于耳朵的基础知识,我在这里尽量简单地概括一下,为了方便理解,我会说得比较通俗,所以并不会特别严谨。

第一节 人耳的完整结构和重点结构的功能

关于人耳的结构,最简单的说法是:从外到内分别是“外耳”,“中耳”,还有“内耳”。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张还不错的图片,分享给各位。这张图片就基本显示了人耳由外至内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至于内部的详细结构,我们就先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找来书本学习。

从外到内分别是“外耳”,“中耳”,还有“内耳”。

内耳再向身体内部就是“听神经”,再向里,声音传导的终点就是“大脑”了,准确地说是大脑负责管理言语的区域,我们叫它“听觉言语中枢”。

以上的这种说法中缺少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但对于我们初步了解人类的耳朵已经足够了,我们可以先这么记忆,以后再慢慢加强。

“外耳”和“中耳”这两个结构,其实最主要的功能是收集并且将声音往体内传递,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功能,但在这里不说。

“内耳”是很重要的结构,它里面有“耳蜗”,“耳蜗”里面有“毛细胞”,而“毛细胞”这种结构,其主要功能就是把“声音”,转换为大脑可以识别的“电信号”,做个类比,“毛细胞”就是听觉的翻译官。

“听神经”这个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传递电信号给“大脑”的一个通道,这个通道也分很多段,就像高速公路。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四个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这四个结构里面,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听力就很可能会变差,不同结构的问题,导致的听力损失也会不同。

第二节 名称的曲折故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不论你对听力知识了解多少,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个名词在听力相关的领域内非常知名,可以说是一个明星词汇。

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听力损失按病变发生位置分类,可以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还有混合性听力损失。

前文中我们提到“外耳”和“中耳”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失其实就叫传导性听力损失,因为这是传导方面出现了问题嘛。

如果是“内耳”和“听神经”出现了问题,这种听力损失就叫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因为是“毛细胞”这个翻译官和“听神经”这个通道出现了问题。

混合性听力损失我们就不必多说了。

“外中耳”的问题会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内耳”和“听神经”的问题会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如果都存在问题,则称为混合性听力损失。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认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个名字实在太长太拗口,所以往往把名字简化,统称为“神经性听力损失”,我在和很多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都见到过这种现象,甚至有很多朋友直接就说自己是神经性听力损失。

我得纠正各位,因为这种简称这是错的,是很大的错误。为什么呢?我们接下来说。

第三节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分类:感音性和神经性?

根据病变的位置,还可以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细分为“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神经性听力损失”两种小的分类,这种分类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以前各位很少接触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内耳”和“听神经”分别导致的听力损失类型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绝大部分都是“感音性听力损失”,病变的位置在“内耳”的毛细胞,而不是在听神经。

也就是说,除了少数特殊情况之外,我们所说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实就是指感音性听力损失,即使要简化,也是“感音性”而不是“神经性”。

这里有些拗口,所以各位要好好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内耳”的毛细胞,还是“听神经”,一旦出现损伤,以目前的医疗水平都是无法治愈的。

不同的是,“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可以通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手段干预,让听损的朋友可以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但“听神经”出现的损伤或功能紊乱,目前尚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来解决。

换句话来说,可以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来解决的听力损失,其实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神经的联系并不大,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

第四节 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原因

因为“内耳”的毛细胞受损就会出现感音性听力损失,所以凡是可能导致毛细胞受损的原因,都可能导致感音性听力损失。

导致毛细胞受损的情况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前庭导水管扩大,除此之外还有耳毒性药物、血液循环障碍、长期噪声暴露等。

先天毛细胞缺失或受损的情况也很常见,包括耳蜗畸形、遗传基因问题等。

除了毛细胞受损导致的感音性听力损失之外,还有听神经受损导致的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有广为人知的听神经病、听神经纤细及肿瘤压迫等。

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为了确定最终的原因,需要结合主客观测试及影像学测试,甚至还需要多方面的观察和总结才行。

第五节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特点

说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特点,就需要分为“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神经性听力损失”两种分别来说明了。

“感音性听力损失”主要是由毛细胞受损导致的,而受损之后的毛细胞理所当然比正常毛细胞更脆弱,所以不仅会有听力损失,而且对大声的耐受能力也不如正常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

除此之外,“感音性听力损失”的朋友,对声音大小变化的感受与正常人不同,在正常人听来声音只增大了一点,但也许他们听来却增大了很多,甚至无法忍受。

我曾经见过几位听损的朋友,才刚刚可以听到声音,就已经感觉声音大到无法忍受了,这就是以上两种情况结合的极端例子了。

“神经性听力损失”表示在“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出现了功能紊乱,那么就可能出现“听得到却听不懂”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听神经病。

即使“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结构全部正常,出现“神经性听力损失”后,患者在学习语言方面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而且这种困难靠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很难解决的。

第六节 老生常谈:发现了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应该怎么办?

发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初期,我们往往是非常茫然的,在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后才能以冷静乐观的态度来对待。

虽然有时候不能让人满意,但在听力损失方面,我们仍然应该坚信科学的干预方法和康复手段,不要盲目去相信千奇百怪的治疗办法,以免耽误了孩子最佳的干预和康复时机。

一定要寻找专业而负责任的听力服务中心,因为这是要伴随一生的事情,并不是单纯的购买和交易,听力师既是体贴的健康管家,也是陪伴成长的好朋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更是如此,我见过很多聋儿家长都会从其他家庭处照搬经验,并且因为其他孩子的各种情况而担忧或迷惑,担心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这种小马过河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更理性更冷静地面对。

说一下类似的情况,有几位家长,孩子的平均听力损失都不超过70dB,曾经问我耳蜗的效果是不是要比助听器更好,因为他们听其他家长说,戴助听器的效果差,植入耳蜗之后孩子听得就更好了。

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听力损失越轻,助听器的效果越好,听力损失越重,植入耳蜗的效果就越显著。他们只是听到别人家孩子植入耳蜗效果好,却没想到对方的听力比他们家孩子要重很多。

所以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听力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去套用他人的经验。孩子如此,成年人也是一样。

我相信康复是一辈子的事情,就像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永远都有进步的空间,而不坚持下去,往往意味着倒退,孩子长期不接受康复,以前的聆听习惯和说话清晰度都会有所降低。

结束语

今天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告诉各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实还分为“感音性”和“神经性”两种,我们口中常说的其实是“感音性听力损失”,千万不要再盲目说自己的听力损失是“神经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