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为什么戴上助听器也会有听不清的情况

2025年3月30日 作者 健耳听力惠州惠东二店

戴上助听器后仍然听不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包括助听器本身的问题、听力损失的特点、大脑适应能力以及使用环境等。以下是详细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助听器本身的问题**

1. **调试不当**

– **原因**:助听器参数(如增益、频响、降噪)未根据用户的听力图精准调节。

– **解决**:联系验配师重新调试,尤其是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如李叔叔)需特殊补偿。

 

2. **设备故障或堵塞**

– **原因**:麦克风/出声孔被耳垢堵塞、电池电量不足、受潮或元件老化。

– **解决**:

– 清洁助听器(用专用刷子清理孔洞)。

– 更换电池或充电,定期放入干燥盒除湿。

 

3. **助听器功率不足**

– **原因**:极重度听力损失可能需要更大功率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 **解决**:复查听力,评估是否需要升级设备。

 

 

### **二、用户听力损失特点**

1. **言语识别率低(中枢听觉退化)**

– **原因**:长期未干预的听力损失(如李叔叔30年耳聋),大脑听觉皮层功能退化,即使声音放大,仍难以解析语言。

– **解决**:

– **坚持佩戴+听觉训练**:通过朗读、听新闻等练习,逐步重建听觉通路。

– **降低预期**:可能需要3~6个月才能改善言语理解。

 

2. **高频听力损失严重**

– **原因**:高频音(如“s、sh、f”等辅音)难以补偿,导致听清但听不懂。

– **解决**:

– 选择具有高频增强功能的助听器。

– 结合视觉线索(如读唇)辅助理解。

 

 

### **三、环境与使用方式问题**

1. **嘈杂环境干扰**

– **原因**:助听器在噪声中放大所有声音,反而降低言语清晰度。

– **解决**:

– 开启助听器的“方向性麦克风”或“降噪”功能。

– 避免在嘈杂场所长时间交流,优先选择安静环境对话。

 

2. **佩戴方式错误**

– **原因**:耳塞或耳模未戴紧导致漏音、啸叫。

– **解决**:

– 重新佩戴,确保贴合耳道(定制耳模需定期更换)。

– 耳背式助听器检查导管是否老化。

 

 

### **四、心理与适应性因素**

1. **适应期未过**

– **原因**:初次佩戴助听器需1~3个月适应期,大脑需重新学习处理声音。

– **解决**:

– 坚持每天佩戴,从短时间逐步延长。

– 记录听不清的场景,反馈给验配师针对性调整。

 

2. **期望值过高**

– **原因**:助听器无法完全恢复自然听力,尤其是复杂环境(如多人谈话)。

– **解决**:

– 理解助听器的局限性,配合读唇、肢体语言辅助交流。

 

 

### **五、其他健康问题**

1. **耳道或中耳病变**

– **原因**:耳垢栓塞、中耳炎复发等影响声音传导。

– **解决**:就医检查耳道健康,清理耳垢或治疗炎症。

 

2. **认知功能下降**

– **原因**:老年用户可能伴有轻度认知障碍,影响语言处理能力。

– **解决**:结合认知训练,如拼图、记忆游戏等。

 

 

### **怎么办?——分步排查**

1. **自检**:清洁助听器、更换电池、重新佩戴。

2. **环境测试**:在安静环境下听简单词汇(如数字、常见物品名称),若仍听不清,可能需调试设备。

3. **专业支持**:

– 复测听力,确认听力是否有变化。

– 验配师通过真耳分析(REAR)检测助听器实际输出是否匹配需求。

 

 

### **关键提醒**

– **耐心适应**:长期耳聋的用户需更长时间重建听觉能力。

– **定期随访**:即使适应良好,也应每半年复查听力和助听器状态。

 

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效,可能需要评估人工耳蜗或其他听觉辅助设备的适用性。建议与专业听力师保持沟通,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