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常见疾病—中耳疾病之分泌性中耳炎
2023年11月9日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负压,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常见,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名称甚多,如浆液性中耳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等。按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达8周以上即为慢性。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中耳负压学说
1.各种原因所致的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包括机械阻塞和非机械性阻塞,都可以引起中耳内外气压不平衡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如头颈部肿瘤,腺样体肥大,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慢性扁桃体炎,手术后瘢痕粘连等。
2.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咽鼓管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由纤毛细胞和其上方的黏液毯组成黏液纤毛输送系统,不断向鼻咽部排除病原体及分泌物。细菌的外毒素或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可致纤毛运动瘫痪。
2)感染学说。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b-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布兰汉球菌,再次为病毒感染等。致病菌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病变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3)免疫学说。中耳具有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出现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熟。在中耳积液中能检测到细菌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等,说明本病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III形变态反应)。但也有人认为本病是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IV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与本病关系尚不清楚。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和耳鸣等症状。病变早期检查常见听力呈传性听力下降,鼓室导抗图呈“C”型或者”B”型,鼓膜呈淡黄色或琥珀色,失去正常光泽。鼓膜光锥变形或消失;锤骨向后,上移位; 锤骨短突明显外突。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鼓气耳镜检查时,鼓膜活动受限,此时听力可能表现为混合性听力下降或者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一般通过询问病史,鼻咽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可作诊断。
治疗原则是解除病因,清除中耳积液,使中耳通气,恢复中耳黏膜正常功能,保持咽鼓管通畅。经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等手段对症治疗。
耳聋耳背听不清,,健耳听力来帮您!